解码米开拉·舍费尔,一位科技哲学家的人本主义革命

CF排位号 2

在当代科技狂飙突进的时代,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于算法推荐、数据监控和人工智能的全方位渗透,但德国技术哲学家米开拉·舍费尔(Michaela Schäfer)的思考,像一柄锐利的手术刀,剖开了技术与人性之间纠缠的肌理,她以“技术作为生命政治”的批判性视角,重新定义了人类与机器的关系,并试图在数字资本主义的浪潮中,寻找一条人本主义的技术救赎之路。


技术异化:当人类成为数据的“附庸”

米开拉·舍费尔的理论起点,是对技术异化的深刻反思,她认为,现代技术的本质并非中立的工具,而是一种“权力装置”——从社交平台的用户画像到智能城市的监控网络,技术正在将人类简化为可量化、可预测的数据流,在2021年出版的著作《数字化的生命政治》中,舍费尔指出,算法正在重塑社会的运行逻辑:求职者的简历被AI打分,医疗诊断依赖机器学习,甚至司法判决也开始引入风险评估模型,这种看似客观的技术介入,实则暗含了权力的不对等分配——谁掌控数据,谁就拥有了定义“正常”与“异常”的权威。

解码米开拉·舍费尔,一位科技哲学家的人本主义革命

舍费尔进一步批判了技术乌托邦主义的危险,她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:工程师在设计决策算法时,必须预编程“道德选择”(例如在事故中优先保护乘客还是行人),这种技术伦理的困境本质上是将人类的道德判断外包给机器,进而导致责任主体的模糊化。“当技术系统替代人类做决定时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控制权,更是反思和修正的能力。”她在2023年的柏林技术伦理峰会上如是说。


身体政治:从“赛博格”到技术身体学

不同于传统技术哲学对抽象概念的沉迷,舍费尔的理论始终扎根于“身体”这一具体维度,她深受法国哲学家梅洛-庞蒂的启发,提出“技术身体学”(Techno-Somatics)的概念:人类的身体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固定存在,而是通过与技术的互动不断重构的“开放式界面”,从智能手环监测心率到脑机接口读取神经信号,技术已经渗透到身体的感官、行动乃至意识层面。

这种融合并非全然自由,在资本主义的技术逻辑下,身体逐渐沦为“优化的对象”,舍费尔以健身APP为例:用户被鼓励通过每日步数、卡路里消耗等指标量化健康,而这种自我规训的背后,是资本对个体生命时间的掠夺。“我们不再感受身体的愉悦,而是服从数据的暴政。”她警告道,这一洞察揭示了技术如何将福柯笔下的“生命政治”推向极致——当技术成为新的“圆形监狱”,每个人都成了自己的狱卒。


另类实践:重建人本主义的技术生态

面对技术的异化力量,舍费尔并未陷入悲观的宿命论,她主张通过“批判性参与”重建技术的社会契约,在实践层面,她发起了“开源身体”(Open Source Body)项目,倡导公民参与技术设计过程,与柏林社区合作的“智能街道”实验中,居民通过民主投票决定监控摄像头的安装位置和数据使用规则,打破了技术专家的单一话语权。

舍费尔提出“慢技术”(Slow Tech)的革新理念,这并非反对技术进步,而是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人类的“存在节奏”,她推崇荷兰的“反智能城市”运动——在埃因霍温,设计师故意保留纸质地图和实体公告栏,以对抗数字化带来的认知过载,这种对“低效”的拥抱,实则是对技术垄断的反叛,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守护。


未来之问:在机器与人类的重叠地带

在人工智能加速进化的今天,舍费尔的思考显得愈发紧迫,当ChatGPT能够模仿人类写作,Deepfake可以伪造政治领袖的演讲,技术的“拟真”能力正在挑战我们对“真实”的认知,对此,舍费尔呼吁建立“技术多元主义”:既不盲目崇拜技术,也不彻底否定其价值,而是通过制度设计确保技术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。

她特别强调教育的关键作用:“我们必须培养‘技术识读能力’——不仅学会使用工具,更要理解工具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。”在慕尼黑工业大学,她推动开设“技术批判实验室”,让学生通过拆解智能设备、编写替代算法等方式,重新获得对技术的“感知主权”。


在机器的轰鸣中听见人的声音

米开拉·舍费尔的思想遗产,在于她撕破了技术中立的神话,将冰冷的代码与炙热的人性重新焊接,在一个被算法统治的世界里,她的工作像一盏探照灯,照亮了那些被技术阴影掩盖的价值:自主性、尊严与不可量化的生命体验,或许正如她在《技术的救赎》结尾所写:“真正的创新,不在于发明更强大的机器,而在于找回我们作为人的脆弱与丰饶。”

在这个意义上,舍费尔的理论不仅仅是对技术的批判,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诗意栖居的数字时代启蒙运动,当我们在元宇宙中构建虚拟身份,在区块链上确权数字资产时,或许更需要聆听她的忠告:技术应该扩展人性的边疆,而非成为禁锢灵魂的新牢笼。

(全文共1352字)

扫码二维码